(一)国际象棋的起源
据现有史料记载,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。关于它的起源,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,诸如起源于中国、印度、锡兰、波斯、阿拉伯国家等等。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。18世纪时,W.琼斯指出: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。大约公元2~4世纪时,印度有一种叫作“恰图兰加”(chaturanga)的棋戏,内有车、马、象、兵 4种棋子,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。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中, 有"四军将士已安排"的诗句。“四军”就是指军队分为车、象、马、兵 4个兵种。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“四方棋”,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。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,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。
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,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,先传到意大利,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。11世纪末叶,遍及欧洲各国。在当时的文献中,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 “七艺” 之一。“七艺”是骑术、游泳、射箭、击剑、狩猎、赋诗和下棋。
15、16世纪,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。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,出版在1497年。 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。
(二)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里程碑
1956年,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。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。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1978年,首次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。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。
1986年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,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。
1991年,谢军荣获女子世界冠军。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。
1998年中国女队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。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。
2001年2月23日,教育部体、卫、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下发《关于在学校开展“国际象棋、象棋、围棋”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六个里程碑。
(三)棋盘和棋子的基本知识
国际象棋的棋盘,是由颜色深浅相间的64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盘。浅色格称白格,深色格称黑格。棋子为立体,共32个,分别放在棋盘两方的小方格上。16个浅色的称为白棋,16个深色的称为黑棋,由对局的双方分执。白棋和黑棋分别有王、后各1个,车、马、象各2个,兵8个。对局开始前,双方棋子在棋盘上的摆法如图:
国际象棋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
王:除王车易位,每次限走1格,横、直、斜都可以,但所到部位必须不受对方棋子攻击。1局棋,双方各有1次王车易位的权利,使王和1个车同时走动,而只算1着棋。方法是先由王向车的方向横走 2格,然后使车越过王,放在和王相邻的格子上。如果王或车已经走动过, 即失去易位权利; 如果王和车中间还有别的棋子、王正被将军或是王要经过和到达的格子受对方棋子攻击,则暂时不能易位。易位时,王向“王翼”移动,叫作短易位;王向“后翼”移动,叫作长易位。
后:横走、直走或斜走,每次格数不限,但不许越子。
车:横走或直走,每次格数不限,除王车易位,不许越子。
马:每次先横走或直走 1格,然后再斜走 1格,可以越子。
象:斜走,格数不限,不许越子。
兵:在原位的兵初次走动,可以直走1格或2格,以后每次只能直走1格,不许后退。吃子方式是斜进1格。兵通过直进或斜吃到达对方底线,立即升变为后、车、马、象中的 1种,同时立即具备该子的性能,这叫作兵的升变。一方的兵直走 2格时,如与对方的兵并列,仍可被后者斜进1格吃掉,即“吃过路兵”。但隔了1着棋就不能吃了。